首頁 > 地市動態(tài)

走馬江門臺山聆聽感人“僑故事”——2024僑鄉(xiāng)臺山采風行速寫

時間:2024-07-09 來源:江門市僑媒中心
【字體:

圖為2024僑鄉(xiāng)臺山采風行在光大學校留影

  7月5日,江門市僑聯(lián)、江門市僑媒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2024僑鄉(xiāng)臺山采風行舉行,來自廣州、中山、佛山、珠海、江門、臺山等灣區(qū)城市的僑界媒體、僑鄉(xiāng)文化研究學者近30人參加了活動。江門市僑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候選人利俊義率領采風團,先后調研考察了臺山百年僑校光大學校、臺山市最美僑村桂水村、臺山品藝廊藝術空間等景點,隨后與臺山當?shù)貎S文化專家學者開展座談交流,聽取近年來臺山僑鄉(xiāng)文化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匯報以及未來規(guī)劃展望,學術大咖們也對臺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海外“揚帆出?!北硎疽笄衅谕?/span>

  走進百年僑校光大學校

  在臺山百年僑校光大學校,臺山市華僑歷史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陳德慶先生介紹了光大學校的百年辦學歷程。20世紀初臺山華僑在海外,多數(shù)都處于社會的下層,以勞動力為生受盡國外不平等的欺凌,因而華僑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期待后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國家通過教育振興民族,這樣海外的華僑腰桿才能挺直。中華民國剛成立,葉氏族人中有識之士即倡議建設新式學校,這一倡議得到海外葉氏族人響應,他們不遺余力,踴躍捐資,至1913年募集到四萬余加拿大元興辦新式學校。海外華僑按西式建筑風格設計了樓高兩層、磚柱木梁結構、三面連廊、帶鐘樓、充滿西洋氣派的教學樓。其中,鑄鐵水管、校鐘以及其他大量建筑材料均從國外運回。建校期間,創(chuàng)辦者們排除萬難。光大學校終于在1915年建成投入使用并于1917年舉行落成典禮。1923年,鄉(xiāng)賢葉崇濂先生邀請孫中山為光大學校十周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辦的僑刊一《光大》(季刊)題字“光大”葉氏因此在臺山名盛一時。1996年,光大學校停辦,近年來陳德慶先生進駐光大學校,經過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的修繕,百年僑校成為當?shù)刂穆镁坝^,得到了更好的使用和保護。

  走進最美僑村桂水村

  在臺山市最美僑村桂水村,僑風僑味僑韻無處不在撲面而來,令專家學者們贊嘆不已。據(jù)了解,桂水村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臺山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當?shù)赜忻墓艃S村,全村戶籍人口約1300人,僑居海外的桂水鄉(xiāng)親卻超過1500人,因此該村素有“海內外兩個桂水”之稱。采訪團先后參觀了龍池村中心公園、僑韻老街、龍興書室、臺山優(yōu)品店等,專家們特別關注了“飛虎隊”抗戰(zhàn)史跡桂水主題展,聆聽了臺城街道辦僑聯(lián)主席李柏達關于“飛虎隊”英勇事跡的動人講述。史料記載,臺山桂水村也是“飛虎隊英雄村”,抗日戰(zhàn)爭時期,桂水籍大批海外華僑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涌現(xiàn)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桂水村余新賢四兄弟皆是飛虎隊成員,浴血沙場,千古傳頌。

  走進品藝廊藝術空間

  在臺山品藝廊藝術空間,采風團與臺山籍香港企業(yè)家葉仕杰面對面交流,聆聽他扎根家鄉(xiāng)二十年守護僑文化的感人故事。廣東省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常委、江門市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葉仕杰先生出錢出力支持臺山僑文化保育保護,美名遠揚,備受臺山人贊譽。2019年10月,時任臺山僑界青年聯(lián)合會會長的葉仕杰先生在臺山創(chuàng)辦了品藝廊藝術空間,旨在承傳及傳播臺山華僑文化,搭建一個集藝術、文化、學術于一體的多功能交流平臺,倚靠粵港澳大灣區(qū)規(guī)劃發(fā)展,為助力臺山華僑文化建設及家鄉(xiāng)高質量發(fā)展作出貢獻。今年5月,在臺山市品藝廊藝術空間策展一場:《拾年·達里雅博依》,這是職業(yè)攝影人劉輝先生歷時10年對達里雅博依克里雅河尾閭(Kriya克里雅,維吾爾語:意為“漂移不定”)的沿河荒漠綠洲上還生存著一群沙漠牧人的影像記錄。職業(yè)攝影人劉輝先生親臨現(xiàn)場,專門向采風團講述了自己“十年磨一劍”的創(chuàng)作故事。劉輝用10年時間,先后29次進入漠心牧人部族生活的克里雅尾閭,運用生態(tài)人類學研究的田野調查方法,對現(xiàn)今僅存的漠心牧人部族展開沉浸式視覺守望和記錄,對每一個村民戶都做了調查、訪問、影像記錄、建卡登記、地理坐標數(shù)據(jù)標注和采集,獲得調查訪問文字記錄108萬字、記錄影像17萬余幅。他傾一己之力留下了達里雅博依鄉(xiāng)——這個極干旱荒漠區(qū)唯一實現(xiàn)整村扶貧易地搬遷的族群的完整詳實記錄。十年的民族生活樣貌和生命群體變遷,使之成為中國減貧事業(yè)成就的一個極為典型的實證案例。劉輝的堅持與毅力令人欽佩。另一位臺山僑文化研究專家譚楚明,也在座談會上暢談了自己耗時二十年苦心創(chuàng)作攝影集《臺山僑鄉(xiāng)建筑》一書的故事。二十年來,譚楚明利用休息日時間,白天背著相機下到鎮(zhèn)村,了解風俗、采集傳聞、探尋古跡;晚上回到家后,又找來古籍,查找關于臺山文化歷史的每條蛛絲馬跡,辨真?zhèn)?、去疑存,直至弄懂弄透為止;然后打開電腦,一個字一個字將臺山歷史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寫出來,洋洋灑灑,累積已超過百萬字。談起臺山華僑建筑藝術,譚楚明滔滔不絕情有獨鐘,他表示20世紀20、30年代,由于新寧鐵路通車,臺山籍僑胞帶著落葉歸根思想和多年在海外拼搏的積蓄,海外歸來的華僑大多在做三件事,除了“買田,娶妻”,再就是“建房”。因此,當時以僑匯為依托的大規(guī)模城鄉(xiāng)的建設,在臺山大地建成了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的近代華僑建筑。譚楚明預計,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如今已舉世矚目,而在全民旅游的熱潮中,臺山人創(chuàng)造的絢麗多彩、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華僑建筑,在沉寂多年后,一定會重新煥發(fā)光彩。

  一天的考察之旅,大家馬不停蹄地走訪,親見親聞親歷的探尋,參加江門市僑媒中心2024僑鄉(xiāng)臺山采風行的專家學者表示此行開拓視野、增長見聞、收獲滿滿。江門五邑僑故事、僑文化堪稱是百年傳承、特色鮮明、積淀豐厚、真實感人,未來必將五洲弘揚四海傳播,這也是僑鄉(xiāng)人民最大的期待和愿望。(江門市僑媒中心:黃柏軍、宋俏宜/攝影報道)

專家學者考察臺山桂水村

專家學者在品藝廊藝術空間合影

臺山僑文化保護、活化、利用座談會